翌日。!l~a\n^l^a*n`x^s...c!o+m~
天朗气清,阳光和煦,碧蓝澄澈。太渊仰首望天,唇角微扬。“云开雾散,倒是访道的好日子。”太渊大袖一挥。“走吧。”经过一夜梳洗休息,三人看起来神采奕奕。白凤和他的两个孩子在高空盘旋,时不时的鸣叫一声。由于已经知道了路线,在轻功的加持下,不过半个时辰,那座历经沧桑的阳台宫已映入眼帘。宫门前,一个约莫十二三岁的道童正在清扫落叶。见三人飘然而至,小道童好奇的看了过来。林平之上前一步,执了个标准的道门礼:“这位师弟有礼了。家师太渊真人,特来拜谒贵观住持。“说着递上崇道观的名帖。“原来是道家前辈,请稍等。”迎客道童接过帖子,转身前去禀告。太渊三人没等多久,小道童就回来了。“方丈已在内室等候,三位贵客请随小道移步。”三人随道童拾级而上,青石台阶上苔痕斑驳,显是历经千年沧桑。迈上高高的台阶,穿过山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株枝形饱满,树冠茂密,叶片浓绿,树龄粗看至少有数百年的菩提树。\w.a!n-b?e¨n..,i,n!f¢o^小道童见太渊盯着这株古树,开口说了这树的来历。“这乃是正一先生司马承祯与玉真公主所植,至今已有千年了!”介绍时不由挺起胸膛,语气中带着几分自豪。倒是林平之眉头一皱,凑近了小声问道:“师父,这道观里怎么种植一株释家膜拜的菩提树?”太渊横了他一眼,怎么可以在人家地上问这种问题?眼神一扫那道童,发现他好像没有听到,太渊以眼神示意林平之安静。没看剑心就规规矩矩的,就你话多。虽然太渊也不知道具体是什么缘故,但是无外乎释道两教亦争亦和,终归相融共处的一来二去。一路行来,太渊发觉虽然人烟比较稀少,但是看得出在以前这里也是一派聚集之地。依山而建宫观,逐级递升,殿阁高低错落有致。而且主要建筑物体量庞大,造型宏伟。太渊走来,看到了五老仙人像,殿前有法象坛,有一钟楼曰气象楼。东有宾馆,西有白云道院与承祯炼丹炉。“方丈,客人到了。”道童的通报声响起,打断了太渊环望的视线。“咿呀~”红木门打开,一位留着灰色胡须的中年黄衣道人出现,道人身材中等微胖。+h.o/n\g+t-e~o¨w^d?.~c~o^m¢道人快速打量了下太渊,发出中气十足的声音,有点沙哑。“贫道宋之谦,忝为阳台宫方丈,不知道长何来?”太渊打了个道揖,回了一礼。“见过宋方丈。贫道太渊,来自天台山桐柏崇道观,忝为当代观主。这两位乃是贫道的弟子。” “哦?原来是全真南宗紫阳一脉的道友,快里面请,童儿,上茶。”宋之谦一听,原是名门之后,眼睛一亮,连称呼都从“道长”变成了“道友”,笑容也都热情了不少。虽然上清派是归纳到正一道去,和全真道貌似不是一个路子。但是道派发展至今,大家其实都有互相借鉴融合的地方。而且本朝以来,道派的势力愈发微弱,正是大家伙儿摒弃门户之见的时候。只要确定对方不是那种招摇撞骗之辈,而是真正的有道之士,宋之谦都会以礼相待。目光在太渊年轻的面容上停留片刻:“贫道观太渊道友眉宇间清气萦绕,怕是还未至而立之年吧?如此年纪便执掌崇道观一脉,当真是后生可畏啊。““宋方丈见笑了。”太渊语气平和,却不着痕迹地移开了话题。宋之谦见太渊不欲多谈这方面的事情,心里顿时明了些事情。一般来说,一观之主交替,要么是上一辈自动退下来静修,要么是上一辈年老去世,才有徒弟接任。看这位太渊道长的样子,应当是后者无疑。于是捋须笑道:“太渊道友何必如此见外?你我同为三清门下,唤我一声道兄便是。““好。”太渊并不拘泥。茶过三巡。宋之谦正了正莲花冠:“不知太渊道友此番前来,所为何事?““互相探讨,论道谈玄。”太渊认真地说道。“论道??”宋之谦扶着胡须,思索一会儿便同意了。“好!正好贫道近日对《参同契》有些疑惑,还望太渊道友不吝赐教。““宋道兄,请。”修道之士闭门造车只会故步自封,而论道可以让双方的智慧碰撞,理念碰撞,思维碰撞。就像后世学习文史哲这些人文学科的,为什么喜欢搞辩论赛?只有通过这种激烈的辩论,才能让自己平日里的所学最大程度地融入自身。看似是口舌之争,实则是智慧的交锋。果然,在论道过程中,太渊发现了阳台宫的传承有着浓厚的司马承祯的色彩。上清派所奉持的主要经典是《上清大洞真经》。道教教义与医学相柔合的养生、修真古籍,以七言韵语描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