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看书君 > 仙侠 > 漫步诸天的道士 > 第231章 他乡遇故交

师徒几人在京城观察了数日,结果却发现,响应朝廷武举号召的江湖人寥寥无几。!l~a\n^l^a*n`x^s...c!o+m~

而且,前来报名的大多都是些不入流的武夫,这些人充其量不过是膂力比常人稍强一些,真正能称得上武者的都没几个,更别说一流武者了。

林平之对此困惑不已,太渊同样觉得事有蹊跷。

按照太渊的推断,大明朝重文轻武已久,参加武举的人数肯定不会太多,但即便比不上文举的热闹,也不至于如此冷清,零星到这般田地啊?

难道这里面暗藏什么不可告人的猫腻?

师徒几人在京城都没有熟人,想找人打听打听都没有门路。

本来太渊几人想到了徐贯,他是工部侍郎。

但一打听,徐贯回了京之后,因治水有功擢升为工部尚书,但很快因身体缘故就致仕了。

当然,要是太渊愿意舍弃他外景大宗师的面皮,随便找个衙门,心神一开,任意催眠一些官员,那就什么都知道了。

不过,要真的这么做了,那就不是太渊了。

但就在这时,外出兜售木雕的绯村剑心回来了。

话说,现在的绯村剑心,雕刻技艺已经逐渐有了自己的一套风格,他的作品根本不愁卖。ˉ.3???8@看|,?书??网?_ |\免,=费|.阅′读?

而且他的雕刻,即是在雕琢人间百事,也是在雕琢自己的一颗剑心。

他不是一个人来的,跟在他身后的还有一位年轻儒雅的青年,太渊一看,哟,还是熟人。

“见过太渊道长。”儒雅青年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先是和太渊打了个招呼,随后又转向林平之,笑容更盛,拱手笑道:“林兄,别来无恙啊。”

“商兄?!”

林平之眼中顿时闪过惊喜之色。

他乡遇故知,人生一大乐事也。

“你怎么来京城了?”

儒雅青年正是商不器。

“我之前不是说了嚒,今年要来参加科举考试。”商不器说道,“我是来参加秋闱的。”

“可是,你又不是顺天府人士,怎么会来京城参加秋闱?”

林平之也了解了一些关于科举的事情,很快发现了商不器话中的异常。

秋闱,就是指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

地点在南、北京府以及布政使司驻地。

每三年举行一次,逢子、卯、午、酉年开考,又称为乡闱。

由于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

现在不过六月,离八月还早。{?^0÷?0·?小]%说ˉ?网? μ无±¨?错\}£内_?{容?

更关键的是,商不器是江南人士,按常理,就算要参加秋闱,也应该在其籍贯所在地进行才对。

“商公子是否有难言之隐?”太渊注意到商不器犹豫的模样。

“也不是什么大秘密。”商不器洒然一笑,“家父觉得在京城参加秋闱,也许对未来仕途更好一点,就让在下过来了。”

听闻商不器这么说,太渊了然地点点头。

这其中的门道,无非又是涉及门生、学派、党派之类的关系云云。

至于籍贯不符不能在京城考试这一规矩,对于那些没有靠山、缺乏实力的人来说,的确是难以逾越的鸿沟。

但在规矩被制定出来的那一刻,就给打破规矩的人留下了丰厚的利润。

商不器出身不凡。

其父商良臣,以进士身做过翰林侍讲,在京城故友不少。

其祖商辂,更是做到过内阁首辅,官至吏部尚书,门生故吏众多。

像商不器这种情况,又不是要在科举中舞弊,仅仅是换个地方考试而已,对他们这样的家族来说,确实没什么大不了的。

“那商兄你在京城何处落脚?秋闱之后应该还是在京城等待来年春闱吧?”林平之问道。

秋闱考中的称为举人,取得参加会试的资格。

会试,又叫做“春闱”,在第二年的二月中旬。

“我住马府。”商不器说道,“兵部尚书马文升与家父相交甚厚,我此次我来京城,便客居在马府。”

瞅瞅这话,真是闻者伤心,听者落泪。

别的学子还在风餐露宿的时候,他已经住到了当朝尚书家中。

别的学子哪怕考上都还要从小官做起,人家祖父和父亲已经留了一票人脉。

加上商不器自身又是才思敏捷、学识出众之人,此次科举,他还会有意外吗?

嗯?兵部??

太渊忽然问道:“商公子,你与马尚书相识,不知对其建议的武举怎么看?”

商不器何等玲珑心思,闻弦歌而知雅意。

他看向林平之,笑问:“林兄是要准备参加武举?”

林平之点点头,接着说出自己的顾虑:“但我看应招者寥寥,且大都是滥竽充数之辈,不知其中有无猫腻,所以想先向商兄请教请教。”

“其实武举早在唐朝便有,而在我朝,是到了天顺年间才重视起来,林兄可知道为何?”商不器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一句。

“天顺年间……”林平之皱着眉想着,忽的眼睛一睁,“土木堡之变!?”

“正是。”商不器点头肯定道,“土木堡之变中,我朝五十万军队全军覆没,特别是最精锐的京军三大营,五军营、三千营、神机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