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欲破例将这策论上交政事堂,诸位大人可有意见?”
“这篇《平戎策》实属难得雄文,下官并无异议!”
几位同考官纷纷表示支持。
他们虽然还没进入大周政事堂,不过作为未来大周朝堂的大佬,最基本的眼光还是有的。
徐子建这篇策论绝对会和之前那篇《治黄河九疏》一样名震大周朝堂。
在论这一方面,徐子建虽稍居苏轼之后,排名第二,但综合其他各项成绩,凭借全面且出色的发挥,毫无悬念地被推选为会试第一名。
当考官们打开糊名,看到是徐子建,皆无异议。
毕竟,徐子建早已名满汴京,上元节的文会上,他便曾独占鳌头,才情出众,众人皆知。
二三名之争的激烈交锋
然而,关于会试第二、三名,却引发了激烈的争议。考官们的目光在甲十三苏轼与甲二十六章惇的卷子之间徘徊。
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精彩绝伦,深刻的思想如璀璨星辰,巧妙的行文似灵动游龙。
欧阳修再次展开苏轼的文章,一边读一边赞叹:“你们看,这文章,立意深刻,行文流畅,真乃佳作啊!”
连他这位主考官都不禁为之侧目,在论这一项目上,毫无悬念地排名第一。
只是在经义部分,或许是一时疏忽,被扣了一题的分数。
而他所作的诗和赋,同样尽显才华,排名第二。
综合下来,本被推选为会试第二。
韩绛微微点头道:“苏轼之才,确实不可小觑,虽经义有小失,但瑕不掩瑜。”
章惇的答卷同样出色。论虽没有苏轼那般出彩,但经义满分,诗赋亦是最上等,那篇策写得极为精妙,排名第二。
梅挚皱着眉头说道:“章惇的答卷也十分优秀,经义满分,策论也出色,第二名之争,确实难断啊。”
几位副考官对于第二名的归属,争论不休。
王珪捋着胡须缓缓说道:“依我看,章惇经义与策论俱佳,或许更适合第二名。”
范镇却摇头反驳:“苏轼之才,大家有目共睹,论这一项优势明显,不应因经义小失而被排后。”
甚至有人打算将苏轼的卷子往后排。
欧阳修却对苏轼欣赏有加,他站起身来,神色坚定地说道:“诸位,苏轼之才,如璞玉浑金,虽偶有瑕疵,但光芒难掩。我们选拔人才,不能只看一时之失,而应着眼长远。苏轼的文章,有独特的见解与才华,将来必能为朝廷做出大贡献,第二名非他莫属!”
在他的力排众议下,坚定地将苏轼定为第二名,章惇为第三名。
窦卞排名第四,他的答卷在各个方面都亮点频出。虽没有单项成绩特别突出,但整体实力均衡,凭借扎实的功底,在众多考生中稳稳占据一席之地。欧阳修看着窦卞的卷子,点头称赞:“此子功底扎实,日后必能稳步前行。”
罗恺排名第五,答题时展现出独特的思维方式,对考题有着独到的理解与把握。他的答案,犹如在常规路径中开辟出一条蹊径,让人眼前一亮。
梅尧臣不禁笑道:“这罗恺,倒是有几分奇思妙想,不落俗套。”
苏辙,作为苏轼的弟弟,同样才华横溢。此次会试中,他发挥稳定,排在了第六名。他的文章,有着苏家兄弟特有的才情与思想深度,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智慧,让考官们印象深刻。
王珪笑着说:“苏氏兄弟,果然皆是才俊,一门双杰啊!”
徐坤排名第七,在经义、诗赋等方面都有着不错的发挥。平日里的积累,考场上的沉着应对,让他取得了这个令人满意的成绩。
韩绛评价道:“徐坤稳中求进,是个踏实的孩子。”
张载排名第八,他的答卷中,透露出对学问的严谨态度。对于考题的分析与解答,丝丝入扣,展现出深厚的学识素养。
范镇点头道:“张载对学问的钻研精神,值得赞赏。”
程颢、程颐兄弟分别排在第九和第十名。二人的学问向来为人称道,此次在会试中,也充分展现出了自己的才学。
他们的文章,蕴含着对儒家经典的独特见解,字里行间彰显着深厚的学术功底。
梅挚说道:“程氏兄弟,日后必能在学术上有所建树。”
大周朝在确定初步结果后,有礼部官员会将考生的试卷、成绩、名次等信息进行整理汇总,形成详细的报告。
报告中通常还会包括考试的基本情况,如参考人数、录取比例等,以及对考试结果的分析和评价等内容。嘉佑六年会试进士科参考举子20万人,录取名额三百八十八人。
礼部作为会试的主持者,会对整理好的省试结果进行严格审核。
审核内容包括试卷的批阅是否规范、成绩的计算是否准确、名次的排列是否合理等。审核无误后,礼部会将结果呈递给宰相机构。
政事堂在接到礼部上报的省试结果后,会进行进一步的复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