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绩;家长们则在面对亲友时‘不经意’地提一提自己又买了新车,或者买了套新房子。
当然要是条件允许,家长们肯定也想晒晒自己孩子的成绩单,但可惜这玩意儿能不能晒的决定权不在家长自己手里,完全要看自家孩子给不给力,所以有些时候,家长们也会在聚会时选择略过这个话题,又或者在别人提起时强颜欢笑,支吾几声后把闷气憋在肚子里,等回家以后再朝自己的孩子撒出来,将那不争气的小东西狠揍一顿。
大家都在比较,都在从旁人羡慕嫉妒的眼神里收获快乐和自信,然后再把这份快乐转交给那些比自己更优秀的存在。
这就是普通人的生活,同样每时每刻都有‘争斗’,但却不像战争那样张扬,反而十分内敛。
就好像那些源地球一样……
这样的日子应该过了很久,没有人觉得有哪里不妥,直到某一天,人们突然发现,自己的生活好像变样了。
空气质量变差、新型疾病增加。
石油资源枯竭,让本来平稳的油价短时间内暴涨。正在工作的公司大规模裁员,经济下行的风暴席卷世界。
理所当然的,民众恐慌了,世界也动荡了。
为了保护本国经济利益,各个国家开始采用排它性的经济封锁政策。在此影响下,地球为几大势力分割,同时民族、宗教纷争更为激化,战争由此变得不可避免。
世界被卷入了之后称作为r.c. war(再构筑战争)的大战,虽然从后世的眼光看这场大战有着促进地球上国家统合、乃至再编的作用,可是就当时来讲,能应用到这场战争中的词汇除了‘可怕’外,恐怕就只有‘惨烈’。
--这还不是那个时代悲剧的全部,最多只能算一部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新型流感病毒开始在全世界蔓延,这种被命名为s型流感病毒的变异病毒对人类有恐怖的杀伤力,然后再加上战争的影响,各国死亡人数日益增多,各国的经济也慢慢开始崩溃。
停战?
这是不可能的!
没有人会在这时候认输,因为他们知道认输也换不来和平,更无法解决本国内出现的问题。
即使明知道再打下去事态就会朝着更难控制的方向走去,可那些国家和势力也没有选择,因为这也是一场‘比较’,而且还是没有退路的‘比较’。
这时候比的是底蕴、是毅力、是国家的潜能和凝聚力,失败者很有可能会失去一切,而获胜者,也许就会成为下一个时代的主宰。
‘和平’两个字很珍贵,但在此时此刻却没有意义,因为和平无法给各方势力带来利益,和平也无法解决各个势力内部的矛盾---唯有战争才能暂时转移民众的注意力,也唯有战争才能让各个势力有可能把握到未来的脉络。
停战需要契机,在此之前,战争只能继续,哪怕死掉的人数已经超过了一部分国家的承受力。
这场战争打了很久,死了数不清的人,然后,契机终于出现了。
在客什米尔地区的中亚战线,此前一直被各方势力默契不去动用的核武器在某场战役中以令人震惊的方式现身---先不去说那场战役最终的结过,也不去说是谁使用了核武器,总之当‘核’的威能在众人面前撕开面具,将一片广袤的战场夷为平地后,已经戮战了许久的各方势力突然陷入沉默。
反战的情绪由此开始凝聚,因为人们发现再这样下去,可能自己的努力并不会带来收获,反而只会把一切都破坏。
当然,战争不会瞬间就消失。
客什米尔地区出现核武的之后几年,全世界范围内的战争其实还在继续,只不过大家似乎都克制和收敛了许多,各方势力的上层人物也开始尝试着沟通,想要寻找那些同样能解决问题、但却是战争以外的路径。
可能有人会觉得好笑,因为既然存在这样的路径,为什么不一开始就去做,非要等死了那么多人才试着找。
但事实上,就是因为已经打过了、并且死了那么多人,这样的路径才会存在。
或者说原本即便存在,各国也肯定不会动用,因为那意味着他们中的一部分要损失大量利益,甚至要让出许多权力---在没有看到抗争的结果前,没有人会主动让出本国的权益。
动用自己的‘拳头’始终是国家与国家进行极端对话时的最优选择,打赢了的才会有话语权。而所谓的妥协和谈判,都只是因为情况还没有恶化到那个程度,又或者认为自己怎样都打不赢,否则无论如何都应该愿意战一场。
就连民众最初也是这样认为的,直到他们被这场战争拖得伤痕累累,他们才意识到自己在这场战争中付出的代价。
哭已经晚了,已经死去的人不会再活过来。
但活着的人,也许还能再好好活下去!
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