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看书君 > 历史 > 玄衣纁裳 > 第144章 郑审知

就在虞昌勖面临生死关头的时候的时候,北方郁久律屈列死了,而南方也传来消息,闽王郑审知去世了。

郑审知自称是古代名将之后,说她算是一个士族。其五代祖名郑晔,担任过固始县的县令,因为政绩突出,被当地百姓挽留,最终定居于固始。

郑审知的父亲郑恁,终身务农。郑审知的哥哥郑潮,在光州固始县中担任县吏。大雍末年强盗群起,寿州人王绪攻陷固始,王绪听说郑潮兄弟勇猛有才,便召到军中,让王潮担任军校。

王绪为人多疑,凡有才能的部将,都找借口杀掉,郑潮十分害怕。便游说前锋诸将,挑选数十名壮士,埋伏竹林里,将王绪擒获并囚禁军中,不久王绪自杀。王绪死后,前锋诸将拥戴郑潮为首领。

随后不久福建观察使陈石任命郑潮为泉州刺史。三年后,陈石病危,作书予郑潮,希望他来福州授以军政。郑潮未至,陈石即病逝。

陈石的妻舅福州护军使范延晖,乘机自称留后。范延晖性格骄侈,失去人心,陈石的旧将多与郑潮友善,声称范晖可除。郑潮便派从弟郑彦复为都统,三弟郑审知为都监,攻打福州。范延晖向威胜节度使董德昌求援。董德昌派兵五千人救援。

这时候郑审知等人要求班师,被郑潮拒绝;又请求郑潮亲自前来督战,郑潮来了,于是郑审知等人并立攻城,最终攻克福州。范延晖弃城逃跑,被部将杀死。

汀州刺史钟慕举州来降,福建各地势力纷纷归附。由此王潮全部占有陈石控制下五州的地盘。大雍朝廷也顺势任命郑潮为福建观察使,郑审知为副观察使。

郑审知外表雄伟健壮,隆额方口,常骑白马,军中称他为“白马三郎”。郑审知担任观察副使时,犯了过错,郑潮仍然加以鞭打,郑审知没有怨怒之色。

后来郑潮病重,他舍弃自己的儿子郑延兴、郑延虹、郑延丰、郑延休,而委任郑审知掌管军政事务。

郑潮去世后,郑审知将职权让给二哥郑审邦。郑审邦认为郑审知有功,推辞而不接受。郑审知于是嗣位,自称福建留后,上表告知朝廷。被大雍册封为威武军节度留后、检校太保、刑部尚书。没过多久,大雍朝廷又授郑审知金紫光禄大夫、尚书省右仆射、威武军节度使。

郑审知继位后,很好地处理了与郑潮诸子的关系。郑潮有四子,郑审知都善待,高官厚禄,但并无实权。

郑审知任命王延兴为福建观察副使,暗示以后有可能以郑延兴为接班人,但这只是权宜之计,以团结家族、安抚人心。

郑审知顺利继位还同母亲董氏仍然健在有一定关系。郑氏三兄弟十分孝顺,母亲健在时,不会做出

令母亲伤心的事。而且随同一起到福建的固始族人乡亲,基本上都支持郑审知,这在郑审知顺利继位中也起了重要作用。

安抚完自己的家族,摆在他面前的头等大事,莫过于把局势稳定下来。军阀连年混战,百姓备受蹂瞒,极目千里,不见人烟的情景,都是郑审知所亲历过的。

对此,郑审知采取积极的措施,尽快地把局势稳定下来。当时闽西有饥民二万余人围长汀县城。他亲统大军到该地,但严禁诛杀,而是深入实地去了解情况。当他摸清情况后,就派人就安慰饥民们说是因为官吏贪暴,才让他们造反的,现在贪官被除,他们可以安心回家。

终于在郑审知的真诚抚恤之下,数以万计的饥民无条件地解下了武装。这样,不折一兵一将,不费一络一文,而收到了“干戈息而民心定”的效果。

正是由于郑审知能本着以这种安定社会为主的精神治闽,所以他治理之下,闽地很快恢复平静。

第二年,朝廷因为郑审知的功劳,又给郑审知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不久又改授光禄大夫、检校司空、特进。之后大雍朝廷授赐郑审知武库戟十二枝,立于私邸大门之前。后来大雍皇帝派遣右拾遗翁承赞前往福州,加郑审知为检校太保,封建安郡郡王,食邑四千户,实封一百户。

朱光建立魏国以后,于开平三年封郑审知为闽王,加中书令,升福州为大都督府。虞昌勖灭魏国后,加郑审知为检校太师守中书令。

郑审知努力搞好与中原的关系,不过在魏国开平三年时,吴国遣使张知远来聘,因其举止倨慢而被郑审知斩首。因此闽国与吴国关系不佳,但在位期间两国并未发生军事冲突。

郑审知于魏国贞明二年将女儿嫁给越国王明汉宏之子。翌年,郑审知命次子郑延钧娶南许皇帝吕岩之女。

经过郑审知的努力,在战乱的时期,福建相对来说比较安定,逃难的中原人相继迁入福建。郑审知为人俭约,好礼下士,虽据有一方,但是府舍卑陋,都没有什么豪华装饰,而且他宽刑薄赋,公私富实,境内安宁。正因为如此,招揽了不少中原名士前来投奔,他也注重教育,建立学校,以教闽中之优秀的人。

郑审知积极发展海外贸易,招揽海外商贾,佛齐等国相继前来朝贡。另一方面,他奉中原王朝的正朔,并向中原朝贡。当时吴国控制了江淮一带,陆路朝贡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